近日,華潤集團旗下醫藥電子商務平臺健一網正式對外宣布,已于今年第一季度完成A輪融資,融資金額3億元,首期到資1.1億元。投資方為上海國際創投公司(SIGVC)。健一網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家融資成功的網上藥店。華潤健一網方面透露,融資將主要用于數據管理中心、O2O體系與呼叫中心的建設,推動健一網從電子商務企業向健康管理公司轉型。健一網成為首家獲資本青睞的醫藥電商,只不過是行業即將迎來資本加速期的一個縮影。除健一網以外,康愛多、七樂康等6~7家領先的網上藥店也正與風投進行積極接洽。
資本的注入對于網上藥店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電子商務始終強調"規模效應",網上藥店的倉儲建設、市場宣傳以及人才培育等均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在合理控制投入產出比的前提下加大投入規模,是網上藥店快速發展的必然通路。
處方藥銷售終放開?
網上藥店之所以突然間引起投資者的狂熱關注,與新政策的動向密切相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5月28日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允許互聯網藥品經營者憑處方銷售處方藥。之后,多家投資機構紛紛表態看好醫藥電商的發展,馬不停蹄地與醫藥電商頻頻接觸以求合作。
放開處方藥銷售對醫藥電商行業的影響為何那么大?因為此舉意味著醫藥電商的市場空間將可能擴展至上千億元的規模,從而對整個醫療產業鏈條產生深遠影響。由于以往藥品線下銷售的流通環節過多,層層加價,導致藥價虛高;而醫藥電商的出現將大大縮減流通環節成本,降低藥價,"利"好購藥者,吸引更多人在線上購藥,醫藥電商將有能力復制電商在其他商品領域的增長曲線。而且,與美國電子商務占醫藥市場份額約30%相比,國內網上藥店占醫藥市場的份額目前僅為1.2%左右,由此可見,國內醫藥電商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內外因素促成破冰
醫藥電商迎來政策破冰,是由內外因素結合而促成的——
首先,國內電商行業的快速增長,讓傳統企業非常眼紅,也想搭上電商快車;其次,國內電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該開拓的品類都已經開拓了,唯有藥品,這個最具價值且標準化的商品尚未被開發;再次,隨著電商行業不斷規范,樹立了網民對于網上購物的信任度,為線上購藥打下了基礎;最后,傳統醫藥連鎖企業當前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包括租金、人力資本等各方面的上漲,因此,傳統醫藥零售企業需要轉型。
網上藥店的發展已有8年歷程,政策逐漸清晰明朗,越來越多的企業想進入這個領域,但是,"牌照"是一道門檻。無法拿到牌照的電商只有與有牌照的企業進行合作才能進入醫藥電商領域,京東早期與九州通的合作就是繞開了資質問題,九州通旗下的好藥師大藥房是有牌照的,京東通過增資的方式入股,實際上是在規避政策風險。盡管目前京東成立了新的醫藥電商項目"京東醫藥城",與九州通因為同業競爭問題分道揚鑣,但"京東醫藥城"目前仍在積極申領牌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獲得牌照的難度之大。只有進一步擴展網上藥店的規模,推動醫藥電商的發展,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進行網上交易和網下交易的擴展和延伸。
假藥問題必須正視
此外,要促進網上藥店健康發展,就必須正視假藥問題。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網上藥店的售藥行為。一直以來,政府不敢放開網上藥店的規模,就是考慮到這一點。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徹底消除老百姓的顧慮,安心在網上購買更為實惠的藥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聯網的出現可以對流通的藥品進行全程跟蹤,回溯查詢。這一技術環節的突破,將為下一步網上售藥大規模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雖然網上藥店能較好地解決信息傳遞問題,但這種模式也加劇了對物流與配送環節的依賴。因此,網上藥店只能算作是對當前連鎖業態的改良,或說是一種延伸和補充,目前還無法視其為獨立的藥品零售業態。隨著后期醫藥物流建設逐漸完善,網上藥店才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業態。
融得資金如何運用
網上藥店融資成功后,應該將資金用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戰略規劃——
一是塑造網上藥店的品牌利器。提高平臺在人們心目中的知名度,通過品牌效應強化人們對平臺的信賴,可增加用戶粘性。
二是制定優勢的產品策略。電商無法避免價格戰,要學會通過捆綁銷售、團購規模銷售等方式提升價格戰的效果,同時要學會反向規范供應商價格管理,讓市場銷售價格差異化更小;從品類策略上來看,網上藥店還可以延伸產品服務種類,擴大產品線的長度與廣度;通過分析客戶屬性與消費數據,制訂產品與營銷策略、提升消費客戶的黏性與忠誠度。
三是形成廣、深、長的分銷模式,優質的平臺渠道,能為網上藥店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借助平臺渠道與細分分銷平臺,則能快速地獲得市場份額和占有率。這包括平臺型電商合作,比如京東、當當、銀行電商平臺等;第三方平臺入駐與分銷,如淘寶、拍拍等;網絡分銷推廣體系,如與網盟進行CPS與CPA合作、組建推客聯盟等。實行全網分銷,在這個過程中,落實做到"廣撒網、精分析、重點投入、排序關注"。(來源:21世紀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