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字在线观看,亚洲欧美黄色片,欧美一级电影视频,日韩久久在线,91精品国产92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视频,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下药

業界動態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 > 關于圣和 > 圣和關愛 > 業界動態
2005年醫藥衛生行業十大猜想
發布時間:2005-03-21 來源:admin

1.藥品價格將進一步降低
  日前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在新年寄語時明確表示,從源頭上控制醫藥價格將會是2005年全國醫藥衛生系統的中心任務之一,這個來自政府部門高層的信號明確預示了,過去一年里聲勢浩大的藥品降價風潮極有可能在新的一年中延續。
  2004年6月7日,包括阿莫西林在內的24類約400多個規格的抗生素開始降價,實行最新的最高零售限價,公布降價的24種藥品為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品種,幅度為歷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平均降幅約為35%,最高達58%,而總體降價金額大約35億元左右。
  10月9日,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藥價格監管減輕社會醫藥費負擔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相關部門今后重點做好繼續降低政府定價藥品價格、規范企業自主定價藥品和醫用耗材的價格行為、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內部價格管理制度等六項工作,矛頭直指當前仍然虛高的藥價。另外,2004年10月中旬,我國有關部門聯合公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若干規定》,不僅要求縣級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必須全部參加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而且規定采購支出中80%以上的品種(中藥飲片除外)要納入集中招標采購。對于這一措施雖然各方存有爭論,但本意上說,政府是希望通過實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糾正藥品購銷中的不正之風,減輕群眾醫藥費負擔,并通過合理確定中標藥品零售價格,切實做到讓利于民。這也使藥品價格在將仍處于下降通道中。
  隨著這些政策的推進,其影響將在2005年充分顯現。在醫藥分銷領域,高舉"價格"殺手大旗的平價藥店在各地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普通藥店和醫院藥房形成挑戰。以北京為例,在德威治等平價藥店的影響下,醫保全新、金象、同仁堂、永安堂等七大國有醫藥連鎖企業也陸續降價,"醫院處方外帶"的方式漸漸流行,"一元藥"概念開始為百姓熟知,目前來看,各地人氣極旺的平價藥店在2005年對藥價的市場抑制作用將更加強化。

2.大型國有藥企做大做強
  對于醫藥這個獨特的行業來說,中國國有藥企的兼并重組還是來得稍晚,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為了追求規模效應和占領市場,國際大制藥企業間收購合作之風便開始盛行,2000年英國制藥業兩大巨子葛蘭素威康與史克必成的合并可以作為代表。
  目前,我國制藥行業正處于并購、重組的高峰期。雖然我國現已是世界原料藥第二大生產國,但遠非制藥強國。在現有制藥企業6000多家中,大型企業只有300余家,還有1000多家企業仍在虧損中掙扎。企業現狀有"一小二多三低"之說:一是多數生產企業規模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二是企業數量多、產品低水平重復多;三是大部分生產企業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產能力低。因此生產成本高,規模效益差,產量總體供過于求,缺乏科研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導致企業之間惡性競爭,乃至自相殘殺。國內制藥企業做大做強將只有通過資產并購、重組來實現。
  現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藥跨國公司有20家已進入了中國。要想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形成一定數量的上規模的、科研和市場水平高的大企業,尤其是大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和先進的生物工程藥,我們的醫藥產業才可能經受得住加入WTO的沖擊。由此,加快兼并重組步伐,擴大醫藥行業的資產規模,提高國內市場的集中度已成為中國醫藥行業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可以斷言,未來幾年,將是國內醫藥企業并購、重組年,國內醫藥強者會愈強,兩極分化之勢將越來越明顯,至少在2005年,這個趨勢將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3.不良反應監管有望加強
  近幾年,藥物不良反應問題備受關注,但是一直以來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接到的報告,絕大多數都來自醫院,而接到企業報告的并不多。分析藥廠藥店少報告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無非是很多廠家自覺守法的意識淡薄。他們擔心,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把藥品不良反應向社會通報后,人們把不良反應當成是藥品質量有問題,自己的產品被誤會成是假藥或劣藥。
  正因為意識到了上述問題的重要性,2004年3月4日,衛生部部長吳儀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共同簽署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只不過這個《辦法》并沒有抑制住去年頻頻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
  在2004年,多種知名藥物牽涉到不良反應問題,由于證據確鑿的不良反應資料,有的藥物不得不被下架處理,有的則修改說明書。這些藥物的生產商多為制藥巨頭,默沙東公司的萬絡、輝瑞制藥的左洛復、葛蘭素史克的帕羅西汀,尤其是在中國賣了十幾年的老藥息斯敏。
  由于用藥安全牽涉到重大的公眾利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一再要求所有制藥企業加強對本企業上市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和報告工作。可以預見,在2005年我國對藥品不良反映的監管將會進一步加強。

4.零售藥店艱難前行
  2005年我國零售藥店的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甚至注定會有一定數量的中小零售藥店遭到淘汰。
  2004年7月1日,抗生素限售令的實行使得零售藥店首遭棒喝,由于處方流向零售藥店的很少,很多藥店都因為無法得到醫院的處方而損失了近20%的銷售額。然而對于零售藥店來說,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在這之后,國家藥品分類管理的腳步明顯加快,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列出的解除處方藥"雙軌制"的時間表:2005年1月1日起,抗腫瘤藥、激素類藥品等處方藥必須憑醫生處方才能銷售;2005年7月1日起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內分泌疾病的處方藥必須憑醫生處方才能銷售;2005年12月31日以后,實現全部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銷售,在藥師指導下使用。
  多年來我國流通領域的處方藥銷售均按照"雙軌制"運行,即部分處方藥,可憑處方銷售,也可不憑處方銷售。在市場發展之初,藥店經營者沒有處方照樣賣處方藥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通過上述的時間表可以看出,2005年對于仰仗處方藥作為重要利潤來源之一的零售藥店來說,將會一天比一天難熬。
  但是對零售藥店來說,并不是只有處方藥"雙軌制"取消的消息令它們沮喪。2004年12月31日是醫藥零售企業GSP認證的最后期限,根據規定,在最后期限沒有通過認證的藥店將被取消經營資格。這樣肯定有一批藥店沒能捱到2005年,而即使過了這一關,大量的資金投入也使得眾多中小零售藥店的經營成本一再提高。再者,2004年底我國已經取消對外資參與藥品分銷領域的一些限制,包括參與傭金、批發服務及零售服務的地域、股權和數量限制,參與特許經營的所有限制。這意味著今后將有"洋"藥店加入到零售藥店的競爭行列。凡此種種,都意味著在2005年零售藥店今后的日子不會在像以前一般滋潤。

5.保健品難改信任危機
  步入2005年,"巨能鈣"事件已經告一段落了,但在2004年底由此而引發的保健品信任危機,卻遲遲難以散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上不久前的浙江蘭溪假燕窩事件以及"蟻力神"被曝光含有禁用的偉哥成分,再聯系以往發生的"三株"常德風波和《南方周末》披露的腦白金炒作概念、虛假宣傳等諸多事件,整個保健品行業的誠信問題已經受到人們的強烈質疑并由此而產生逆反心理,而在往年,此時本應是保健品行業的銷售旺季。
  保健品行業面臨如此慘淡光景,有其深層次原因。保健品監管涉及的部門,初步統計有19個部委,其中主要的有8個部門。從監管環節看,主要集中在審批,對研發、生產和流通都缺乏有效監管。缺乏統一的產品技術標準。包括生產標準、檢測標準,造成了審批后沒人管,生產過程沒人管,流通過程缺乏管理。生產企業重營銷輕實力,廣告宣傳往往言過其實,"概念炒作"現象比比皆是,使保健品在消費者心中出現信譽危機,以至給我國保健品產業可能帶來毀滅性打擊。更令人憂慮的消息是,種種概念清晰的"洋保健品"趁機開始大舉蠶食國內保健品市場。
  國內保健品在2005年中能否成功擺脫信任危機,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是這一年中將會發生的事情極有可能對該行業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2005年新《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將正式頒布實施。新的管理辦法提高了研發的門檻,對保健品研發進行了傾斜,鼓勵新的保健功能審報。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新《辦法》鼓勵企業研發新的藥用植物功能,有利于中藥概念的保健品的發展。對于一直以來在功能數量上處于劣勢的國內保健品行業來說,這應當是一個契機。
  還有被受關注的"直銷法"預期也將在2005年出臺,這對保健品業將產生重大影響。目前,國內諸多保健品企業對直銷法充滿著近乎崇拜一般的期待,希望可以借其擺脫傳統營銷模式的桎梏,進而擺脫目前的信任危機。但是,目前直銷法的具體條款尚不明朗,如牌照等問題還不能讓人心中有數,而且直銷本身也蘊涵著高深學問,并非是對誰都有點石成金的神奇功效,業內人士認為,對于安利、天獅這樣的資深企業來說,直銷法可能是一個大大的利好,但對一直輕視產品質量,企業管理的大多數國內保健品企業來說,搞不好玩火自焚也有可能。

6.公立醫院改制攻堅年
  "公立醫院產權改革"一度成為2004年醫療行業點擊率最高的詞組之一。2004年4月,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說,在政府增加基本醫療服務投入的同時,中國將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醫療服務事業,促進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有序競爭。對于社會資金投入醫療事業,允許出資人取得合理回報;2004年,8月,由衛生部、國資委等官員參加的公立醫院改制高峰論壇還對此進行了低調的研討;不久,又傳出在醞釀的《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中,國有醫院的產權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政府所屬醫療機構中,國有資產的持股權不低于51%,這意味著社會資本將被允許進入公立醫院。原來預計《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在年內出臺,但到目前為止,《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的正式文本卻未見公布。
  雖然醞釀中的《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猶抱琵琶半遮面",但公立醫院的產權改制還是立即引發了許多爭議。有專家認為,在公立醫院改制的總目標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想依靠公立醫院的產權改革來解決醫療中的難題,是一種幻覺。據了解,目前,對公立醫院改制的目標缺乏清晰的描述:究竟為了什么而改革:為了普遍服務?為了提高效率?為了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各方對此莫衷一是。
  2004年12月,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在出席"中國宏觀經濟與醫院體制改革論壇"上發言表示:"產權改革不是下一步城市醫療改革的核心內容,也不是主要內容。"劉新明強調,下一步城市醫療改革的重點將放在調整醫療資源配置、強化區域衛生規劃、明確政府責任、改革醫療機構補償機制等側重于政府干預的手段上來。這意味著在2004年備受爭議的公立醫院產權改革,在接下來的2005年有可能放緩,但可以肯定要進行公立醫院改制就不得不碰"產權"這個核心問題。無疑,公立醫院產權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正確引導民間資本和海外資本有序地參與國內公立醫院的改制,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良性發展將是2005年醫療行業的重點。

7.對醫療腐敗打擊進一步加強
  醫療領域的紅包、回扣等一直是這個行業內的潛規則。2004年一場被稱之為"白色風暴"的醫療系統反腐行動正在江蘇蘇州、南京等地迅猛展開:蘇州市三個醫院的"藥房主任"同時案發;南京某醫院原院長被曝"出事"。由此一場醫療系統的"整風"運動就此展開。
   2004年4月,衛生部公布了《關于加強衛生行業作風建設的意見》。對社會極為關注的醫療界"紅包"和提成問題,有了態度明確、前所未有的嚴厲說法:嚴重者將被逐出醫生隊伍--吊銷執業證書或免除主要負責人職務。5月衛生部又公布了《全國衛生系統開展糾正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實施方案》,要求在所有醫療機構中有效遏制收受藥品回扣、"紅包"、"開單提成"、亂收費等不正之風。
  目前,醫療領域的腐敗已經成為"群眾心目中的5大腐敗重災區"之一,衛生部門表示將繼續加大打擊醫療腐敗的力度,這意味著在2005年,醫療領域的腐敗將會得到繼續"肅整"。但醫療領域的不正之風是否能就此打住還不得而知,因為,不正之風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如國家醫療經費投入不足、醫療補償機制扭曲、藥品市場不健全等,并沒有得到真是的解決,而只有解決了這些體制性難題,醫療腐敗才有望真正地根治。

8.醫藥分業試點仍將艱難推進
  要從體制上解決"以藥養醫"問題,就必須實施醫藥分業,把醫院門診藥房分離出來,變成社會零售藥店,獨立經營,徹底切斷醫院與藥房的經濟聯系。
  兩年前開始的醫藥分業試點工作一直是在一種低調的狀況下進行,2005年醫藥分業將繼續推進,并隨著公立醫藥改制的進程將進一步加速。由于,醫院長期以來一直是藥品分銷最主要的終端市場,通過醫院銷售的藥品占整個藥品銷售的80%,藥品成為醫院的利潤中心,而不是來自醫療服務。這導致醫院將藥品作為創收的主要手段,藥品生產和銷售企業則把醫院作為主要公關和銷售的對象,一方面嚴重影響了醫藥流通正常秩序,形成大量不正當的黑幕交易,另一方面在醫院內部形成不正常的風氣,醫生非專業因素開方的情況大大增加,使得藥品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2002年4月,由國家計委等九部委聯合下發了一個文件:《關于完善"三項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選定了青島、西寧、柳州三個城市,作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衛生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三項改革試點的城市,以此來推進醫藥分家的改革試點。從目前試點的情況來看,合理用藥水平明顯提高,藥品占醫院收入的比例明顯下降,藥品價格也有進一步降低。但是,盡管國家財政部已經給了一定的補助,但因補償不足,醫院資金仍然緊張,增加了醫院對改革的顧慮。
  實行醫藥分業,其根本目的是期望把藥品的價格降下來,使老百姓從中得到實惠,但衛生體制的改革滯后影響了醫藥分業的進行。無疑隨著2005年《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的出臺,醫藥分業的進程將加快,再者,醫療流通領域的改革,特別是平價藥店進入醫院藥房將進一步推動醫藥分業。

9.看病難依然是行業焦點
  2004年12月,衛生部公布了《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該結果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增速已超過人均收入的增長,醫藥衛生開銷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費,最重要的是,將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醫院看病。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經醫生診斷該住院治療卻未住院的也達了29.6%。無疑這個結果也是當下"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放映。
   據統計,全國衛生總費用以1991年和2001年作比較,政府投入增長的比例下降了7.3個百分點,而居民個人投入提高了21.7個百分點,這說明居民看病就醫的費用明顯增加;就居民個人的收支情況來說,個人支付醫藥費的比例大大超過其收入增長的比例,看病就醫成為群眾的一個很大負擔。由于城市分配差距拉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不久,還有半數城市居民靠自費醫療,也加劇了一部分人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矛盾。從另一方面講,大醫院門診擁擠、床位緊張、不方便也是群眾一件頭疼的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在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服務價格及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等方面,推行了類似國企改革的路線,也就是說,這樣做有一個未加言明的假設:市場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包括醫療衛生資源。所有的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市場化的過程中,國家勢必要減少對衛生的投入,將大批公立醫院推向市場,同時引進私人資本。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以下三大問題:一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不足,醫療投入重治療輕預防、重城市輕農村,利用效率不高;二是醫療衛生服務沒有合理分層,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醫療服務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醫患關系緊張;三是醫療機構對資源的利用不合理,醫院"以藥養醫"、"以高科技檢查養醫"。而這三大問題也直接導致了"看病難、看病貴"。
   目前,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提高了,但是,人們在富裕的同時,"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卻日漸高漲。"看病難、看病貴"醫療體制矛盾暴露出來的表象,而長期積淀下來的醫療體制的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意味著"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在2005年還將繼續。

10.民營醫院監管不力有望改善
  2004年媒體對新興醫院"送子神話"的曝光和質疑,凸顯出政府監管的缺失。新興醫院的涉嫌得主要問題是虛假廣告和藥價虛高。目前,由于監管部門不到位,許多虛假廣告得以堂而皇之地"閃亮登場",進而坑害眾多患者;由于監管部門對藥品定價審核不嚴,使得醫院最終虛高定價,賺取了不義之財。
  曾幾何時,民營醫院的登臺,成為醫療行業激活經營機制、改善服務質量的一大亮點。人情化的服務舉措、快捷的辦事效率,以及在公立醫院難得一見的醫務人員笑臉,讓眾多患者耳目一新。這一切,皆源于民營醫院企業化的管理機制,對營利的渴望,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待客如賓"。
  但去年的新興醫院事件,暴露出政府部門在對民營醫院的監管上,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真空:衛生主管部門多年來習慣于對公立醫院的管理,對民營醫院的監管尚未進入角色;工商部門往往對民營醫院等同于一般企業管理,由于醫療專業性較強,因此管理上不能到位。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目前民營醫院已經到了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由于醫療衛生改制遠落后于多數領域的改制,政府鼓勵民資進入醫療衛生領域,是為逐步打破公立醫院的壟斷格局,培育多種所有制的市場主體,通過競爭逐漸化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壓力。無疑在2005年,我國在鼓勵發展民營醫院的同時,也將會加大對民營醫院的監管力度。

關閉